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0的文章

烏山頭影展! / 《上街》黃誠育

圖片
  🎬   彰化場放映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18734782441811   文|令華   臉書的訊息上跳出烏山頭小編的訊息,不斷更新紀錄片《上街》的最終剪輯版,檔案我下載了又下載,同時心裡感受到這個導演對於自己作品的最終模樣,有多少在乎與多少拼搏。 《上街》這樣的片名,於我,像是時光機之類的觸發傳送點,從地面發射於螢光光線,圈映一圈,關於街頭的事,對於運動的想像,許多剛上大學便被太陽花學運引上街頭的學生們如今正長成我的年紀,那些上街的事情一張張照片般列印、輸出,左拼右湊當年上街的感受。 《上街》是一部關於沺均,以女同志的身份,帶著許多過去和理想的負重,參與街頭運動,從彰化為出發的立基點,南北爭取婚姻平權。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通過,而後沺均有了朋友圈、喝酒的運動圈酒盟,有挫折也有失落。誠育的鏡頭在大街小巷跟著沺均,跟拍四年,從單純拿著攝影機記錄自己對於運動的參與、和同伴的投入,到開始意識到紀錄片是什麼、有了自己對於紀錄片有效性的批判,最後完成影片。 在烏山頭影展用心的安排下,我有了機會在線上與誠育進行訪談,無論是在尚早的年紀開始決意執起攝影機,還是對於這樣切身的題目投入如此深刻,都讓我對誠育很好奇。紀錄片的親密,拿著攝影機同時又置身其中的錯亂,要當個立足於適當距離的觀察者,還是熱烈記錄下自己與被攝者之間參與運動形塑的共同感,試圖再現這份情感力量,都是我想到創作者所可能面對的各種難關和驅動。 導演黃誠育生於1997年,上了大學後,住在彰化,當時婚姻平權相關議題還不是檯面上政客炒作的幾個方向,但對黃誠育來說,爭取同志權益是他的生活重心,是他自己親身的上街經驗。釋字公布後,彰化的同志運動轉趨台下,幾乎不再有聚會的場合,他的紀錄便也跟著緩了下來。沺均一直都在鏡頭前,誠育說,幾乎是十分強勢的存在。她決定著什麼可以被拍,什麼不能被拍,什麼話她想在鏡頭前說,她扮演著鏡頭前的一個自己。 只是拍到後來,誠育也很誠實地告訴我,「他看到以前拍攝的東西感到有些後悔」,那彷彿是在替民進黨背書,但參與政治活動到現在,他已經知道了更多,也明白立場也有易動的可能,那些就是自己過往痕跡的素材,對誠育來說,如今不得不成為敘事的前奏,成為一個完整故事的拼圖片段,他必須先面對自己過去的信仰。 ...

隨筆 / 新北市紀錄片獎 《游移之身 Moving in Between》

圖片
  《游移之身 Moving in Between》蔡佳璇,2019。 新北市紀錄片獎 第二名 —— 這部片的題材和與被攝者之間培養出來的關係很可貴、很難得,卻也因此讓人有了不小的期待,沒能在紀錄片中看到、感受到。 或許正是因為Erika在強烈的自卑感與內在的排斥感之間努力的走過來,她作為被攝者,蘊含了複雜的個人生命軌跡,有許多細膩之處在生活的方式和選擇裡反映出來。 在短片篇幅中,因為性別重置的手術進程和對姊姊的訪問,導演希望推進事件,卻讓人少了真正貼近Erika的機會,使得紀錄片最後像是交代她遇到的困境與抉擇,條列式地讓人獲得這些認識,我覺得不太深入。 音樂下得太刻意了,而且太滿,對於對方的處境透過音樂下了一個導演的觀點與評論,我感覺不是一個好的作法。 Erika 作為一個有標誌性意義的人物,帶出很多社會需要面對的課題,例如如何面對這樣一個性別重置的人物和跨性別女同志等議題,或許帶出更多社會的討論跟真正的困境現狀是重要的。 若是要聚焦在Erika的人物狀態,那個狀態該如何透過影像轉譯出來?除了拉近導演與被攝者、鏡頭與被攝者的距離之外,是否多一點空白、少一點訪談會是一個選擇?

隨筆 /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 The Kingmaker》

圖片
  從金馬放映,到上紀錄觀點、giloo等串流平台,這部片不停在宣傳的渠道上流過。 劇情的高潮迭起,讓伊美黛的身姿有了許多詮釋,而且多半是負面的。這幾天在臉書上看到giloo的幾篇宣傳文,讓我不禁想,這是否是我們希望這部紀錄片被quote出來的地方,在去脈絡、去前因後果的情況下,這張截圖是吸引更多人來看這部紀錄片,還是更加不明所以的對伊美黛下定論,我也不確定。 我希望是前者。 - 《大權在后:前第一夫人伊美黛 The Kingmaker》Lauren Greenfield,2019。 馬可仕家族的驚人貪腐,推著冷戰架構下的菲律賓,走到今天杜特蒂的狂人政治。 好像雲霄飛車般,看著菲律賓政治高潮迭起。這部紀錄片沒有要給你持平看待伊美黛的政治生涯,而是這個家族帶來的傷痛太大太無法忽視,且正狠狠地勒著菲律賓政治。所以它讓伊美黛出盡洋相,每一次睜眼說瞎話都伴隨著人民苦痛的畫面,冷戰的外交環境成就了伊美黛,而現實就是這些醜陋毋須構圖與濾鏡,寫實地呈現在伊美黛信口開河的另一端。 《大權在后》踩在明確的批判立場上,藉著伊美黛的開屏羽翼反映當前政治矛盾的存在。 它意不在要你權衡這政治詮釋的偏頗,更是要直球對決的要你看見醜惡的現狀跟盲目的人群,菲律賓正穩穩踏上歷史的回頭路。 於是,看完之後除了被馬可仕家族的荒誕嚇得驚愕不已,更為菲律賓日後的政治鬥爭、持續擴大的毒品戰爭與戒嚴感到擔憂。彷彿我們也在期待另一種(不是伊美黛現身)的暗夜裡的明星,是民主與人權的明燈。 可惜的是我們只能被錯愕的感受包覆,未能走向進一步理解菲律賓社會是怎麼走到今天仍大方擁抱馬可仕家族與親馬可仕政權這一步,改變仍仰賴實踐、仰賴更多完整深入的探究、仰賴資源與權力的集中。 《大權在后》還是很精彩,100分鐘的紀錄片無法讓你突然對菲律賓政治現狀有完整面貌的理解,可成功的種下了對馬可仕政權的質疑與譴責,我相信正如同杜特蒂政權法外私刑,殺了一個人後牽起五倍以上的仇恨,或許這些會發酵,長成更堅實的另一股力量。 我也在想,這部紀錄片於我的意義也是如此,導演批判的視角擅用了影像帶來的強烈對比,鏡頭親上伊美黛的臉頰而赤裸地看見這位獨裁者猥倦的模樣。 畫面會印在記憶裡,紀錄片從不能取代那些深入的專題研究與報導,但它可以利用影像的力量作用,激起的不僅是情緒跌宕,更多的可能是深層行動動機集結的慾望,殘留在記憶,等待發芽。 另外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