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曼谷藝文空間的走跳筆記!
初來乍到:曼谷藝文空間的走跳筆記!
隨著週六下午Documentary
Club 的活動 Doc Talk+ 即將到來,因為週一在Rod
Fai Night Market 吃到不新鮮的東西在床上燒了三四天,現在終於找回一點力氣,好好回想一下這幾天在曼谷經歷的事情!只能很大概地說說這些踩踏過的地方,但是對他們還不夠了解,希望再過久一點,能發現更多優缺點,挖掘更多泰國經驗裡可以學習、甚至可能拉回台灣的地方~
(一)《泰國藝術:當代的潮流》新書發表
在落地泰國不久後,便和適芳在田野課時碰巧介紹我們認識的藝評家Thanom Chapakdee老師聯繫,前陣子到德國卡賽爾鎮看documenta 14時一直期待著與他見面,卻不巧的錯過了。此次抵達曼谷之後,除了向他詢問往泰寮邊境研究的計畫可能性,也幸運地從他那裡獲得一些講座資訊,這場新書發表會正是其中一場。
新書發表舉辦在The
Jim Thompson Art Center,由該博物館基金會所設立的空間。對於許多來過曼谷的人來說, The
Jim Thompson House應該不是一個陌生的地方,除了保留當時泰國絲綢大亨的美國人Jim
Thompson住處原貌,也有販售高級絲綢的店面及一家典雅、服務佳、食材新鮮的餐廳。在餐廳的二樓,有一個約莫二十坪的空間,可容納近兩百人,不定期舉辦如這次的新書發表、藝術論壇或小型展覽。
(photo:https://www.facebook.com/jimthompsonartcenter/)
“Thai Art: Currencies of the
Contemporary” 是由一名現居在新加坡的作家David Teh所著,David本身只能說一點點泰語,故他們另聘現場翻譯,全程以英文對話含發問。受邀評論的講者有Panu Boonpipattanapong(一名泰國的作家、專欄作家,他的發問歷時最久,也十分犀利)、Mary Pansanga(一位獨立策展人,特別是在實驗電影方面見長,曾負責過BEFF,
Bangkok Experimental Film Festival)、Kenji Chanon(藝術史博士,現居於曼谷)、Pier Luigi Tazzi(義大利籍的獨立評論者)。會中,討論了「何謂當代與現代藝術?」「泰國是否存在當代藝術?」「要如何定義泰國藝術?那些未被收進的作品或藝術家該怎麼看待?」甚至到最後觀眾發問時,Thanom老師也犀利的問了作者「藝術史這樣含有西方脈絡的論述,作者該如何確定泰國藝術史的存在與否?」這讓我想到上一學期在政大,上靜華老師的課時反覆透過不同藝術史作品去提問:「什麼是藝術史?」以及「能夠被納入藝術史裡的經典作品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而作者也不免遇到如「身為不會說泰語的人,書寫泰國藝術史會否遇到許多困難?」在系統尚未成熟,所取得的文獻有限的狀況下,作者提到,在他的經驗裡,所接觸、認識到的泰國當代藝術家為人親和,也在他們身上看見泰國現在面對的困難與挑戰,與書中研究對象的互動是他書寫時的依據之一——但在研究發展中國家的藝術創作時(其中許多創作者並沒有出國深造過、或是具備英語能力),具備當地語言的能力是否是研究者所必須的?我個人覺得,David Teh因為不具備這樣能力可以被挑戰的觀點有太多漏洞了。作者站在一個看似旁觀者,卻又身處其中的狀態(曾經居住過曼谷一段時間,但作者認為他正因為住在新加坡,更能清楚或是有勇氣的去討論這個課題),他若無法穩健的回應關於語言能力的質疑,便會使這本書失去可信度,也會讓人思忖泰國當代藝術對於自我掌握話語權的能力到什麼樣的程度?
聽了近三小時對於泰國當代藝術的激烈辯論,其實是很爽的,現場也有提供很多精緻小點與飲品(蝶豆花最高!),活動是對大眾開放的,儘管多數仍是藝文界的人士所構成的社交圈,仍有不少學生、看起來像觀光客的西方人、以及我這種看起來亂入的外國人,推薦大家關注這個藝文中心!
(二)The
Reading Room Bangkok
有點像燦爛時光、又像閱樂書店、又像半路咖啡。就是一個在台北常見的複合式圖書空間,很難說清楚他的狀態,卻是一個讓人走進感到格外親切的地方。在曼谷,這樣非商業化的單純書店(卻好像沒有盈利壓力一般),並不常見,由日本獨立策展人Keiko 所獨立拉拔的複合式圖書展演空間The Reading Room Bangkok座落在曼谷熱鬧的Si Lom區,透過彥霖學長介紹,剛好得知週六趙德胤導演的《翡翠之城》即將在這個空間上映,便前往。
空間雖然不大,擺滿了盡是英語的進口書籍,多半與歷史、藝術、電影、音樂、東南亞藝術史有關,書看起來都有十年以上的歷史,還有一整面牆擺滿了電影,許多似乎是早期台灣出版商出的,印有繁體字,從經典到Cult各種類型的電影。折疊的鐵椅一塞,丟上幾張軟墊,便也擠出了近五十人的放映空間。不久便坐滿了人,也讓我驚異於這樣的活動在曼谷原來有這樣的市場,有這樣一群看起來相識已久的朋友願意前來,雖然活動免費,卻還是令人感到驚喜。
映後的講座多半集中在緬甸的政治進行討論,邀請到兩個具有這方面知識的專業學者跟泰國的觀眾解釋緬甸現在遇到的困境以及紀錄片中大家看見的情況。
座談之後跟Keiko以及一個講者一起吃飯,認識了同行的(同時也是在講座時幫我們幾個外國人翻譯的)泰國年輕劇作家Ratchapoom Boonbunchachoke
(畢業於朱大傳院的電影系,現在專門幫泰國偶像劇寫劇本,也有自己拍片的計畫)和緬甸筆會的director Khin Aung Aye。Ratchapoom說他也有在教電影,把《一一》列入全部學生都必看的電影哈哈,所以他知道台灣電影,也非常喜歡台灣電影。但他也告訴我,百分之八十的電影系學生都轉作別的行業了,在泰國只有有錢的同學才拍得起電影,朱大已經涵蓋了金字塔頂端最最有錢的那1%的人了,仍然很難繼續做電影,沒有市場,只能轉做廣告或是其他事情。儘管如此,卻仍存在許多獨立的電影放映空間!如在他們口中知道了documentary club的存在,幾乎是每天每天的舉辦放映活動,而且是專門放映紀錄片的一個團體,尋找不一樣的空間定期舉辦活動。
另外像是 Bangkok Screen Room 是也是專門放映紀錄片的場地,像華山那樣小的影廳,只有一廳,影廳外是間咖啡店mix酒吧,一天四五個場次的播映來自不同地方的紀錄片,隱身在一棟公寓的二樓裡,不容易察覺,甚至躲在二樓一個藝廊後頭,但我在週日去看紀錄片”My Buddha Is Punk”(緬甸的紀錄片,緬甸與德國合製,)時,影廳也是幾乎滿座狀態。只是這樣的影廳相較於在曼谷一般百貨裡的影院看電影是稍貴的,一張票要300泰銖,而在百貨公司Central World裡面看電影,一張票200泰銖,其他地區的小影院更有120泰銖或更低的價格。
另外像是 Bangkok Screen Room 是也是專門放映紀錄片的場地,像華山那樣小的影廳,只有一廳,影廳外是間咖啡店mix酒吧,一天四五個場次的播映來自不同地方的紀錄片,隱身在一棟公寓的二樓裡,不容易察覺,甚至躲在二樓一個藝廊後頭,但我在週日去看紀錄片”My Buddha Is Punk”(緬甸的紀錄片,緬甸與德國合製,)時,影廳也是幾乎滿座狀態。只是這樣的影廳相較於在曼谷一般百貨裡的影院看電影是稍貴的,一張票要300泰銖,而在百貨公司Central World裡面看電影,一張票200泰銖,其他地區的小影院更有120泰銖或更低的價格。
Bangkok Screen Room:
很喜歡的紀錄片 ”My Buddha Is Punk”
飯後跟著他們一行人,到開幕不久的藝廊ARTIST+RUN,比起藝廊,更像是一格格的倉庫,倉庫中間共享了寬敞的空地,兩側挑高的展覽空間有許多有趣的作品,偷偷複製臉書上別人的評價” Cozy,
unique and awesome art space curating interesting and collectible works of
intriguing artists.”這麼形容很貼切,不過這個空間離市區稍稍遠,不如前面提到的地點靠近暹羅廣場,卻也是在計程車跳表100泰銖以內這樣的距離裡,靠近Chang Nonsi(歐洲同學都住在那一帶)。
因為認識了Keiko這個很厲害的日本女性,讓我不禁想到楊昊老師曾在研究所的課程上提及,日本人在東南亞領域如何透過田野調查深深扎根於他們研究的區域,許多甚至與當地人結婚,成為當地人。
Keiko沒有成婚,不過也在曼谷定居十五年之久,許多年前在捷克的大學裡教過電影,這些年則致力於緬甸的電影、劇場教育,努力想讓這塊貧瘠的土壤開出像趙德胤這樣成功的鮮花。來過曼谷的人一定會發現曼谷非常多日本人,非常多日本餐廳、日本雜貨、日本超市(不過韓國藥妝比較多)。在這次的交換生中,日本跟德國是來的人數裡最多的兩大國家,在BALAC的國際學程中,日本人則佔了一半左右!不難看出日泰兩方經濟貿易、民間互動以及學術交流都有頻繁、且可以說是友好的關係。這後面的國際關係我還沒有深究,不過這樣的感受是每天每天鐵實的,讓人越來越好奇,到底為什麼日本人跟德國人這麼喜歡來泰國呢?
(三)藝術對談:即將到來的曼谷雙年展!
領導這場對談的主要有Thanom
Chapakdee與剛從紐約回來的年輕策展人Pojai
Akratanakul,Thanom老師以這次從德國卡塞爾的國際盛事大展 Documenta 14參展完的經驗中,與2018年首屆曼谷雙年展可以帶來什麼之間做比較與討論。也承認這兩個展覽之間難以比較,前者五年舉辦一次,已經舉辦到第十四屆了,往昔歷經的數十年也在摸索、在市民的反對中改變與成長。相對而言,曼谷雙年展還是太年輕、太新,曼谷市民對之的反響也無法與德國市民在同一個去脈絡的情況下相比與討論。然而對話全程以泰文進行,我後來等到一個泰國小救兵,才在他打字給我翻成英文的情況下,稍微理解一些,沒能夠聽懂泰文實在很扼腕啊!
這場藝術對談舉辦在 BACC:
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er一樓,與明天的Documentary Club 辦的DOC TALK在同一個地方,是一個難以忽視的藝術空間,位在於暹羅廣場眾多高級的百貨公司旁,很像一塊小小淨土,儘管朋友Jirat(是某個藝廊的負責人,也是泰國人啦)仍有「沒有一個博物館有這麼多商店、甚至腳踏車店在其中」這樣的怨言,但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一半樓層展覽、一半樓層讓文創品牌經營各自的空間、還有一些平價餐廳的空間,位在市中心的最中心,是十分便利於許多從不同地方前來的泰國人,同時也讓這個空間得以透過其他營利的方式留在這塊昂貴又面積不小的區域。BACC主體設計上,建築線條簡單,向中心環繞城一個圓,用色簡潔,以白色為主體,敞開的中心從上採光,讓整棟建築物都十分明亮。不時這裡會舉辦小農市集,一樓也有過樂團演出,除此之外也常有與皇室家族有關的藝術展覽。儘管如此,去年我也曾在這裡看過寫實主義的畫作展出,內容可能相對而言是反對皇室的,同樣獲得在這個空間自由展出的機會。據朋友描述,這個空間是當時另一間百貨公司的工程預定地,在許多藝術家連署的爭取下,才能夠走向今天的模樣。可能在台灣的誠品經驗中,試著沿用發想,會認為這樣的經驗也是可以在曼谷成功的,只是以另外一種模樣與風格存在。如果不能指望政府能有所作為,協助藝文活動發展,似乎只能靠藝術家們自己怒力了。
明年即將迎來首屆曼谷雙年展,時間自明年11月延續到2019年2月,就來看看他們官方怎麼宣傳的吧:
最後想偷偷一提,今天晚上去Central World的World CINEMA 看2017台北電影節東南亞新勢力主題有入選的紀錄片作品《當光影不再》(นิรันดร์ราตรี / Phantom of Illumination),年僅26歲的導演帶著這部作品前進國際影展如 CPH : DOX(https://cphdox.dk/en/next-wave-award-2017/),看到獨立製作的紀錄片能在這麼大這麼好的影院上映(就像台灣的威秀~),雖然為期只有六天,一天一場,還是令人好生羨慕。在戲院裡重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那些光影的細節都被放大,到最後結尾時,彷彿要被吸進那個就影院,成為裡面另外一個光影的遊魂。推薦大家去體驗一下更大螢幕的 นิรันดร์ราตรี / Phantom of Illumination 。
留言
張貼留言